2016年8月
八號風球下的來龍村年輕人
成都地鐵四號線二期明年七月就要通車了!長江職業學院地處東三環路十陵立交橋外側,多年前這裡叫來龍村,校園內還有一座公主陵墓。地鐵四號線將從門前經過,主出口離大校門僅十五米,地鐵月臺離教室直線距離不到150米。學院希望車站取名“長江學院站”或“長江站”,爭取不果,聽說定名“來龍村站”,於是,在這個學院工作的年輕人,特別是以年輕人為主的輔導員們,自喻“來龍村的年輕人”。
60年代初,有一個流傳廣泛的電影《我們村的年輕人》,講述一群年輕人戰天鬥地,引水進村的故事。現在來看故事老套乏味,但在當時影響了許多人。而且它的主題曲留傳下來了,“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來龍村的年輕人很像電影裡的主人公們,熱情、進取、嚮往、實幹。這個夏天,來龍村的年輕人---十九位骨幹輔導員來到了香港學習、考察、交流。
不巧,超強颱風“妮妲”將正面吹襲香港,來龍村年輕人到達當晚就掛起了八號風球直至第二天下午。八號風球下,香港交通停運,公司休業,學校停課,股市停開。大家緊急磋商,提出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預定專案一個也不能少。經過周密安排,緊急調配,在合作夥伴的支持下,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颱風中,平時熙熙攘攘的通道空無一人,繁忙擁堵的紅磡隧道冷冷清清,整潔有序的廣場一片狼藉。但來龍村年輕人的工作會、研討會、交流會、參訪會一個不少,血拼、美食、遊覽不可或缺。
長江職業學院作為川港青年學生交流互動的基地重任在肩,如何更好地把工作做實、做細、做好,促進川港青年學生共同進步是來龍村年輕人的責任。任重道遠,來龍村年輕人加油!
促港川青賢積極互動,以洪荒之力廣凝青俊
港川互動,離不開兩地的青賢力量。2016年8月10日,四川之友協會(香港)邀請到了香港青賢智匯的主席團成員——Mandy、Adam二位青年才俊,為專程赴港學習、考察的19位專門從事學生管理和發展工作的四川老師作了分享與交流。
首先,Mandy以“香港社會發展概覽”為主題,對香港社会特点回归前后的对比、“香港模式”与香港社会特点、社區管制與公民參政、經濟發展等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然後,身兼明匯智庫總監助理的Adam則以“如何解讀香港青年?”為主題,講述、分析了香港青年一代的所思、所想、所感,以及他們所面臨的一些困惑與問題。整個介紹與分析,既簡明扼要又深入淺出,讓在座的老師們對香港的社會與香港青年一代的發展有了較多的認識。最後,老師們還通過問答、討論的形式,進一步深入探討川港二地青年發展工作領域的各項問題與對策。
通過川港兩地的互動,凝聚了兩地青賢力量,共同構建起香港與內地的橋樑,讓彼此更加了解,開拓更加廣闊與美好的未來。
川港齊相會,攜手齊共進
長久以來,有很多內地學生在香港求學,也有很多香港學生在四川讀書,四川之友協會(香港)致力於港川兩地的教育與交流,亦感覺交流活動不應受地域限制,積極與相關友好團體、協會合作。
8月5日,四川之友協會(香港)與四川大學的“香港文化協會”、“四川高校香港學生聯合會(籌)”進行了深入溝通,探討如何更好地開展兩地青年活動,幫助兩地青年在異鄉更好地學習、生活。“香港文化協會”的副主席、“四川高校香港學生聯合會(籌)”的創會主席肖羲清表示:雖然香港距離四川省有千余公里,但隨著西部開發,四川省特別是成都市的經濟發展特別迅速,來到四川求學的香港學生也越來越多,但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教育制度、生活環境等都不盡相同,香港學生需要很好的融入這個環境的確需要社會和第三方機構的多多幫助。作為一個香港學生在四川的組織,他們也希望和扎根於四川的香港機構多多互動,優勢互補,互相協作。
四川之友協會(香港)後續將會同“香港文化協會”、“四川高校香港學生聯合會(籌)”,幫助遠離了家人、好友的異鄉學子更好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圈子,結合現有的交流、實習及川港課程合作等,讓兩地的青年學子的學生與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四川之友協會(香港)亦歡迎各界友好團體與院校,一起加入,一同探索更為寬廣的合作空間。
香港的“白車”
在擁擠狹窄的香港街頭,不時會響起一陣陣警笛聲,除了警車、救火車,更多的是救護車。市民通常稱為“白車”,一律的德國賓士車。呼叫救護車稱為“call白車”,打“999”就行。政府承諾電話報警後12分鐘內就有“白車”到,由於方便快捷,又是全免費,使用頻率頗高,政府不得不公開呼籲:良好市民應顧及真正有需要人士,切勿濫用。
“四川大學生香港行社會實踐活動”至今有130個團,2000人來過香港,從未使用過“白車”。這周XF1622電子科技大學團在香港兩次“call白車”,算是見識了“白車”的神奇,體會了那種驚慌失措之余的寬心。
與香港公開大學的同學正進行分享交流,一片歡聲笑語。突然一位同學倒地,全身抽搐、翻白眼、吐白沫。兩位香港同學第一時間蹲下察看,香港老師第一時間“call白車”。同學蘇醒後,扶起來剛坐下,三位動作敏捷,表情專業的救護員就趕到,前後不到五分鐘。安頓上床、進電梯、上白車,一氣呵成。量血壓、問病情、作登記接踵而至。車至香港九龍最大的伊莉莎白醫院急診室,把同學轉給了醫生後,轉身出車去忙另一單。同學初步檢查後,自持有信心,不願進一步檢查和留院,自簽出院在長江之家休息。不料三小時後又一次發病,又重複了“call白車”的全過程,不同的是這次同伴是用普通話報警的,救護車到達時間也長了一些。
同學順利出院了,團隊完成所有交流項目離港了。留下來的是對香港親切、高效、專業的印象,還有對香港人民深深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