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
四川省燭光教育國際交流基金會教師代表團赴港交流
7月31日,由四川省教育廳批准,四川省燭光教育國際交流基金舉辦的
為期一周的川港澳高校教師交流活動正式啟動,由四川省燭光教育
國際交流基金會副秘書長李喬帶隊,來自四川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內江職業技術學院、雅安職業
技術學院、達州職業技術學院、西昌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眉山職業技術
學院、四川省中江職業中專學校、四川長江職業學院的11名優秀教師
踏上了赴港研修之旅。
“香港的學生和家長如何看待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率怎樣?”
“香港青年的創業環境如何?”帶著一連串問題,四川省燭光教育
國際交流基金會教師代表團開啟了他們的訪港之旅。
四川之友協會(香港)會長韓瑾先生在香港熱情接待了來港優秀教師,
並帶領他們參觀了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
就香港與內地高校辦學理念異同,川港青年學習交流等問題組織了
座談會進行討論,並帶領了四川省燭光教育國際交流基金會教師代表團
參訪了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是次活動,大大增進了四川廣大職業院校對於香港職業教育的認識,
亦為今後拓展兩地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打下了基礎。
“大手牽小手”公益團赴港回訪,共敘友情做公益
2017年6月初,香港嶺南大學社區學院“大手牽小手”公益團
一行16人來到四川成都,並與當地阿壩師範學院的同學一起結對
開展義教公益活動。時光飛逝, 8月,我會又組織了
阿壩師範學院的同學赴港回訪,再敘友情。
在這分別的這二個月期間,兩地間同學的交流、友誼並沒有被時間、
地域阻隔,同學們通過wechat溝通、交流彼此的生活、學習情況、
交流兩地之間的差異與特色,聊的不亦熱乎。阿壩師範學院的同學剛到香港,
就有嶺南大學社區學院的同學去接機,並全程陪同。阿壩師範學院的同學除了
參觀了美麗的維港、繁華的中環、喧鬧旺角、學術氛圍濃厚的港大、理大,
亦與嶺南大學社區學院的同學再次攜手做公益。8月8日下午,
同學們一同來到了位於荔枝角的公益組織“惜食堂”
(「惜食堂」致力於回收仍可安全食用之剩餘食物,
通過嚴格處理再免費派發給社會上需要食物援助的人士),
對回收食物進行處理、分揀,全程三小時站立地緊張工作,
處理了一筐又一筐的蔬菜與食物……
通過兩地間的交流,同學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不同的發展,
並讓同學們對公益事業有了更多的思考。是次活動,同學們
都覺得非常有意義,會將這類公益活動的理念與形式帶回四川,
會將兩地青年因公益而結下的友誼傳承下去……
專注川港青年成長與交流,四川媒體團訪港
8月1日,四川日報編委林衛、四川日報首席記者梁現瑞、四川電視臺記者楊馥璘、華西都市報記者張想玲、成都日報記者王雪鈺、成都廣播電視臺記者劉乙思等一行9人組成的媒體團赴港採訪,關注川港青年成長與交流的情況。
當天下午,我會特邀了香港青賢智匯主席/全國青聯委員謝曉虹、香港青賢智匯代表顏雋、香港青賢智匯代表洪英毅、香港媒體人李春曉、香港赴川實習代表莊文傑、四川赴港留學代表朱思語參加了與四川媒體的座談。座談主要圍繞“香港青年與內地交流的必要性”、 “香港學生的學業、就業、創業及置業情况”、“ 川港如何合作做好青年發展工作”等展開。
隨後,四川媒體團參訪了香港專業進修學校。香港專業進修學校黃惠嫻副校長等一行進行了熱情的接待,並一一解答了媒體朋友們的問題,闡述了未來兩地的職業教育合作的廣闊性和可行性,專業的解答與深遠的見解讓大家受益匪淺。
香港“巴菲特”與四川不得不說的故事(節選)
來源:川報觀察
累計超過3000餘名川港學生互訪交流——韓瑾被眾人熟知,不僅是因為他投資港股20年來超高的投資收益率,而在於他多年致力於川港兩地青年交流交往。自2011年起,連續7年累計156批超過2200名四川學生到港交流,55批超過1367名香港學生來川學習實習。
初心:願更多學生經香港行遠方。1993年,他來到香港。從海外進口電子零件,重新分裝後賣到內地,韓瑾賺到了第一桶金。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來襲,韓瑾試水投資港股,開啟了自己的“財富人生”。韓瑾將自己的投資重點放在了在港上市的國企股,“股票漲10倍,我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但所有的風險,也是我自己承擔。” 韓瑾說,從1997年以來,他的回報率已經超過了巴菲特。
在股票市場賺得盆滿缽滿之後,從四川走出去的韓瑾又把目光投向了四川。2010年4月,他投資創辦了四川長江職業學院。“70%的生源來自農村,香港行公益項目最初只是想幫助他們看看外面的世界。”在韓瑾的一己之力下,2011年,首批四川長江職業學院學生赴港。此後,連續7年,來自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成都資訊工程大學等高校學生紛紛加入“四川大學生香港行”的行列中。回望當初,韓瑾的願望很樸實也很偉大:“就想讓更多學生參與到香港行,接觸、體驗、經歷不一樣的人生,經香港而行遠方,開拓視野而立觀世界之志向。”
堅持:每個學生團都要親自帶。2011年,第一個四川大學生赴港交流團成行。
為了讓赴港交流長期化,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韓瑾索性買了一套60餘平方米的住宅,
將它打造為溫馨的“長江之家”。
韓瑾投入的不僅是物力、財力,也貼人、貼時間。太平山、淺水灣、維多利亞港、
香港大學……每個交流團每個點位,他都要一一安排。行程太趕,他就自己預定速食,
送到每個學生手裡。不僅如此,每個學生團隊,他都要親自帶隊,
陪著學生們參觀、講解。
“對我來說,每次都一樣;但對學生來說,這是他們的第一次;所以,
每次的互動交流都不同,我的感受也不同。” 韓瑾坦言,人的精力總要消耗,
但他並覺得累,他非常享受和年輕人的互動交流。” 儘管頭髮已顯花白,
但他的臉上沒有倦怠和退縮,有的只是熱情和堅持。在韓瑾看來,
川港兩地的交流最終是人與人的交流,要讓年輕人影響年輕人,
要建立起香港和內地的正向互動,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這些學生就像希望的種子、友誼的使者,去散佈和傳播友善。”